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引进一批人才,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帮助他们解决后顾之忧,让其留得下、能创业。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汇聚更强大的力量、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青年主动从城市返回农村,墩苗实干,冲锋在前,扛起乡村振兴的重任,成为乡村振兴的“先锋军”。
“只有脚踩田地,闻着麦香,心里才踏实!”泰安市岱岳区马庄镇“新农人”薛丽娜,大学毕业就返回家乡,从早到晚进村入户做村民思想工作,创办合作社,流转土地,进行规模化种地,最终创下泰安市有记录以来冬小麦亩产最高纪录,刷新当年全国高产攻关纪录。
34岁女硕士郭晶,辞去高校辅导员工作,来到济南市平阴县孝直镇刘家庄村建设,她设计出“孝直小农夫”小程序,打通优质农产品出山渠道,注册三个品牌,通过电商做直播,使刘家庄村山货出山之路越走越宽,村集体收入从负债数十万元到固定资产200多万元。
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返乡创业大学生亓宪瑞,利用本土适合种植山楂的优势,成立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通过选育、嫁接等多种方式,培育出自有品种。不仅当上了村支书,将村子打造成为“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更吸引了多名大学生返乡创业,探索出国内首个“党总支+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经营模式。
在济南、泰安、淄博等其他地方,类似返乡创业的青年人正在加速出现。他们掌握先进的技术,热爱家乡的山水,敢创新模式,敢走不寻常路,不断为齐鲁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人才是突破。这几年,山东积极在引才、育才、用才上下功夫,引导城市青年人才下乡,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制定一系列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硬核”措施,支持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中施展才华、建功立业,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提供坚强的人才支撑。
以人才工程“引”才。欲致鱼者先通水,欲致鸟者先树木。拿出满满的诚意和举措,才能“引得凤凰来”。为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山东既充分挖潜乡村现有人才活力,又注重引导城市青年人才向乡村创新创业,瞄准企业家、农民工、技能人才等群体,探索推行“首席专家”“乡村振兴合伙人”等项目经验做法,打造“人才+项目+资金”新型人才引进模式,为各类优秀人才提供机会与发展空间。同时,出台人才工程意见细则,给予创新领军人才项目配额,支持引进农业领军人才,千方百计打牢人才振兴的基础。
不拘一格“用”才。让各类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大显身手,离不开好的制度保障。要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破立并举,打破乡村人才发展“天花板”,破除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倾向。重塑制度,重点突出工作量、实绩和能力等评价权重,着力解决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推动“田秀才”“土专家”入编人才梯队,营造爱才敬才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山东深入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计划,培育使用大量本土人才,为乡村振兴输送“永久牌”力量。
创新服务模式“留”才。通过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人才“活水”,山东人才类型不断丰富,人才规模逐渐壮大,有朝气蓬勃的大学生群体,将国际经验“嫁接”到中国的海外友人,以及身怀绝技的专家教授。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征途上,他们不可或缺,非常关键。“引才”更要“留才”,做好引才的“后半篇文章”,才能让人才安心扎根。为此,山东打造“数字化”人才服务新模式,打造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为人才提供精准优质服务。设立省市人才服务专线,建立“一对一”服务专员队伍,加强与人才思想沟通和感情交流,并提供子女入学等服务事项,竭力解决其后顾之忧,不断涵养乡村振兴人才生态,让农村“留住”人。
乡村振兴天地广阔,是青年人施展拳脚、实现理想抱负的最佳舞台。广大青年人才应走在前列、干在前列,扎根基层、纵身乡野,在广袤的齐鲁大地上,以实际行动擘画乡村振兴壮丽新图景,奏响一场青春的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