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广大乡村地区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一年来,中央层面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文件和规划举措密集出台,全国各地积极响应,谋划蓝图,颁布政策,出台举措。本期特刊从东、中、西部切入,集中呈现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一年来,各地在乡村文化振兴方面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效,以飨读者。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部署安排和政策文件
2017年10月18日 |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
2017年12月29日 |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
2018年1月2日 |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即《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
2018年5月31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2018年9月 |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 |
东部地区
既要“物质增收”,又要“精神富足”
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一年来,我国东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务求实效,推出了多项惠乡便民政策和创新举措。在文化领域,结合本地文化资源和建设实际,东部地区多个省份从政策保障、产业扶持、公共服务等方面着力,奏出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进行曲。
利用本地资源,绘出振兴蓝图
围绕乡村文化振兴,一年来,东部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围绕乡村振兴的“文化乐章”,密集出台了多项政策文件。
今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专门就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等做出重要指示,在齐鲁大地引起强烈反响。其后,山东结合相关领域的工作,出台一系列新举措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4月,山东省文化厅印发《关于繁荣农村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意见》;5月,山东省发改委联合相关部门公布《山东省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6月,山东省文化厅、省扶贫办印发《山东省“非遗助力脱贫、推动乡村振兴”工程实施方案》……
东部其他省份也快马加鞭,制定出台了本省市乡村文化振兴的实施意见,并对文化振兴做出了专章部署。
江苏要求,开展农村文化保护、传承和提升行动,加大对民间文艺和文化产品的扶持力度,打造平原地区、丘陵山区、沿海垦区等农村特色文化标识。
福建提出,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对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支持“三农”题材文艺创作生产,推出具有乡村特色、深受农民欢迎的优秀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
广东提出,鼓励镇村基层组织和群众自编节目、自创形式,传承民间戏曲、民俗活动、民间音乐、传统手工艺等乡土文化,办好民间“村晚”、民俗文化、传统体育活动。
一系列举措显示,文化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占据了很大比重,东部地区通过文化振兴为乡村全面振兴凝神聚气。
聚焦民众需求,培育惠民品牌
新时代的农村建设,需要以文化铸魂,培育文明乡风。东部地区聚焦乡村文化领域的突出问题和短板,规划先行、精准施策、分类推进,乡村文化正在焕发新气象。
9月21日,浙江省建德市三都镇镇头村文化礼堂启用,这是浙江建成的第一万家农村文化礼堂。浙江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自2013年启动以来,连续6年列入该省民生实事项目。浙江省文化厅厅长褚子育表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农村文化礼堂是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推进乡村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如今在浙江,农村文化礼堂是村民最愿意去的地方。调查显示,近八成浙江网民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点赞。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优质公共文化资源向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倾斜,持续加强粤东、粤西、粤北地区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同时“舞动南粤”——全省广场舞展演活动等公共文化活动的举办,通过高品质、有吸引力的群众文化生活引领新风尚。
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际,山东多地创新乡村文化服务方式,推出了“互联网+基层文化服务阵地”的模式。部分市、县通过建设本地的“公共文化云”,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的资源“打包上云”,民众足不出户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文化服务,有效提高了乡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满意度。
发展特色优势,推动产业兴旺
乡村振兴,产业旺了是关键。文化振兴对广大乡村的发展具有“物质增收”和“精神富足”的双层意义。一年来,东部地区不断深化对本地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将文化资源优势转为产业发展优势已成为共识。
在天津市宝坻区,从2015年起,利用当地丰富的生态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了潮白河湿地旅游集聚区、箭杆河文化旅游集聚区、青龙湾运动休闲旅游集聚区和黄庄洼稻乡旅游集聚区4个风情浓郁的村庄组团,并打造了40个文化旅游村。
为推动乡村振兴,江苏着力培育乡村文化人才,传承乡土文脉,保护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农耕文化、民间技艺、乡风民俗的挖掘、保护和传承。
福建提出,大力弘扬红色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支持农村地区优秀戏曲曲艺、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非物质文化传承发展。
山东针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制定了明确规划,到2022年培育一批具有山东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同时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重点在文化遗产、节庆赛事、修学研习等方面进行创意开发,打造一批美食村、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实行差异化发展。如今,在山东省临沂市、菏泽市等地已出现了多个“文化淘宝村镇”。当地村民利用传统手工艺发展线上贸易,不仅实现了致富增收,还吸引了大批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
(执笔:本报驻山东记者苏锐)
中部地区
发掘文化力量 激发乡村活力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部各省份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出台了一系列务实举措。各地文化部门充分发掘、利用本地文化资源,发挥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力量,激发新时代乡村的生机和活力。
将乡村振兴提到发展全局高度
4月,《中共湖南省委 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创新时代“三农”工作新局面的意见》出台,在思想文化建设方面,提出实施四大工程,即农村思想政治建设工程、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弘扬工程、农村公共文化繁荣工程和农村移风易俗工程,以推动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就繁荣农村文化生活,《中共江西省委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文化惠民工程,推动文化下乡,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广泛开展形式多样、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跃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挖掘乡土文化人才,开展文化结对帮扶。
8月10日,山西省政府印发了《关于2018年实施乡村振兴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决定投入90.23亿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规划主导产业、乡村风貌、文化特色、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公共服务等。
除了省级文件,中部市县也出台文件推进乡村振兴。湖南省岳阳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出台的《岳阳市乡村文化振兴实施方案》,对全市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进行部署,加快推进全市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挖掘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大力培养乡村群众文艺人才队伍,在乡村振兴战略中发挥文化的作用。
用文化资源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通过充分挖掘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和非遗资源的潜在价值,大力发展文创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中部各省份涌现出一大批文化振兴乡村的典型事例。
在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皇都侗文化村,当地侗族群众参演的侗族民俗文化实景演出《看皇都·听天籁》成为通道县“百里侗文化长廊”的亮丽风景。“每天只需要表演4个小时,其他时间还可以做些农活和家务,在家门口工作每年收入也能达到五六万元,不比在外打工差。”演员吴焕英最开心的就是可以一边工作,一边照顾孩子。此外,皇都还将“斗鸡”“斗鸟”等侗族竞技文化,耕田、种菜等农耕文化,侗族合拢宴、篝火晚会等民族传统文化打造成文化旅游项目,极大丰富了旅游体验。
安徽省岳西县主簿镇种有7800亩茭白,每年产生4000吨以上的茭白秸秆,多年来,秸秆的处理一直是个大难题。为此,该镇大歇村多次去江浙沪等地学习编制技术,用茭白秸秆编制各类艺术品,在发展乡村旅游的同时也为茭白秸秆找到了销路。“在村里的产业园编制茭白秸秆艺术品,每个月都有工资拿,年底还有入股分红,农闲还能出去打工,每年收入轻松过两万。”村民丁转香说。
江西省横峰县投入1.2亿元打造了“慢时光亭子上”“火车小镇”等95个文化主题村。此外,该县还开展了葡萄旅游文化节、甘蔗文化节等以乡村美食为特色的农家节庆,梯田油菜花节、荷花文化节等以观赏乡村美景为主题的节会,板灯节、知青文化节、敬老节、邻居节等以农事体验、文化体验为特色的体验性文化活动,带火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该县姚家乡村民刘忠根说:“现在生活好了,以前是我们想往城里去,现在是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到我们这里来,脸上有光,口袋有钱,日子更有奔头了。”
让文明乡风成为乡村崭新面貌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说。如今,三湘大地广大乡村通过发挥农耕文化、红色文化资源富集的优势,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有着500多年历史的湖南省岳阳县张谷英村因保留着大量明清建筑而吸引了众多游客,乡风民俗馆、孝友家风传承馆以及各个节气的主题文化活动,处处彰显着孝友文化和优良家风。“村里男女老少都会唱《劝孝歌》,举办重大文化活动时参与表演的村民有三四百人。”张谷英村管理处主任毛一民说。
加快基层公共文化建设,开展惠民文化活动,也是中部各省份的普遍做法。10月15日,河南省兰考县东坝头乡张庄戏院内,梦里张庄艺术团的团员们正在排练节目。这个艺术团是兰考的“明星团”,每年为东坝头乡及周边乡镇、县市演出100多场。2017年,村里将一个废弃的院落改建成张庄戏院,成了艺术团32名演员的“家”,他们时常聚在这里吹拉弹唱。
近日,安徽省文化厅制定了村级文化中心“五好”工作目标,在全省乡村张贴悬挂。“我们要求村级文化中心做到文明新风传播好、文化活动开展好、文化遗产传承好、文化队伍建设好、文化设施管理好,发挥好村级文化中心的阵地作用,繁荣农村文化,培育乡风文明。”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周明洁说。
(执笔:本报驻湖南记者张玲,参与采写:本报驻安徽记者郜磊、驻江西记者伍文珺、驻河南记者张莹莹)
西部地区
“在民族地区,特色就是资源”
在人口流出多和经济密度低的西部地区,乡村振兴战略无疑是解决“三农”问题、激活乡野活力的重大举措。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一系列文化振兴举措在西部地区多点开花、亮点频现。
以人为本:让文明乡风落地生根
在乡村振兴战略5个方面的总体要求中,乡风文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西部地区,乡风民俗各具特色,具有创新意识和致富本领的新一代农民正成为乡村振兴的建设主体。
4月,陕西省委下发的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指出,以乡风文明为保障,凝聚乡村振兴正能量。陕西以“传承优良家规家训,以良好家风促党风带民风”为抓手,深入挖掘深厚历史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风范。今年初,陕西省渭南市委宣传部和渭南市妇联专门为杨震廉政博物馆、蒲城县王鼎纪念馆、韩城党家村、同州家风馆4个家风教育基地授牌,以推动家风教育,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地域文化不可缺,历史记忆不能少。在四川省绵竹市年画村,色彩鲜艳、乡土气息浓郁的年画处处可见。早在2014年,绵竹市就对年画村沿线近1000平方米的墙体进行了改造,将彰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年画画上农家院墙。党的十九大报告内容也被制成50余幅年画,成为当地一道独特的风景。
6月,重庆市印发的《重庆市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工作方案》指出,建设一系列新的乡村文化阵地,筑牢农民精神家园。其中包括,在有条件的乡镇推出家训馆、建设家训墙、打造家训街,展示当地优秀家风家训,并依托农家书屋、文化大院设立“乡贤堂”,解决乡村事务,优化乡村治理。
产业着手:以特色文化产业强村
西部乡村资源的后发优势明显,不少地区积极发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价值,开发特色手工艺产品,为精准扶贫提供了新思路。
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那林镇那林村,一家由村民投资和供职的工艺品公司把芒编工艺运用到家居装饰上,仅2018年,这家公司的工艺品和家具产品订单就实现了翻番。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玉林市从事芒编加工业的农民有20多万人,带动农民每月增收约2000元,形成了一批芒编村、芒编镇。全市芒编企业800多家,年产值超过10亿元,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在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特色就是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文化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广西重点支持县域和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县一拳头产业”。具体而言,主要是加强特色文化产业重点项目的实施指导;建设特色文化小镇,推动全区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支持民族风情演艺产业发展,促进文艺创新性融合,拓展和完善产业链。
传统工艺培训成为贵州省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一批以传统工艺为支撑的村落、企业和专业合作社迅速崛起,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传统工艺企业和合作社,通过专业设计、集中培训、分散生产、统一收购销售的方式,带动了数万苗族、侗族、瑶族等少数民族村民在家门口轻松实现就业。据统计,2017年,贵州省手工业产值达60多亿元,带动上百万人就业。
政策助力:打造活力新农村
推动更多人才、技术、资本等资源向农村倾斜是乡村振兴的目的。在西部,许多传统村落通过创新模式,让乡愁生根,吸引资本、精英回归,以文化延伸乡村旅游内涵,打造了一批特色村落。
“村长你看,今天的夕阳真美!”听到邻居这“文绉绉”的话,四川省蒲江县明月村村长陈奇深刻地感受到文艺给村民带来的影响。近年来,明月村以“政府搭台、公益助推、文创撬动、产业支撑、旅游合作社联动”的发展模式引进各类文创项目和艺术设施,从一个贫困村发展成拥有45个文创项目,吸引了100余名艺术家、设计师进驻的新农村。艺术家对明月村历史文脉和传统手工艺进行挖掘,为村民提供陶艺、篆刻、染织、乡村院落改造、大地景观营造等培训。在潜移默化中,村民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质都有提升,原住民与新村民相处得也更加和谐。
9月,四川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描绘了乡村文化振兴的蓝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更加有效,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
云南省启动“美丽乡村+文化”试点工作,按照300万元至1000万元的资金规模,以建设美、经营美、传承美“三美”同步推进为重点、围绕红色文化、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展现云南乡村魅力,融入全域旅游,助力脱贫攻坚。
(执笔:本报驻四川记者付远书,参与采写:宾阳、本报驻四川记者王雪娟、 驻陕西记者任学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