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筑基础学科“混凝土”,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
数据显示,到2020年,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力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将成为人才缺口最大的几个专业,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会达到750万人;到202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950万人,电力装备的人才缺口将达到900万人。未雨绸缪,此次“山东人才新政20条”提出,鼓励高校加强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新兴交叉专业建设,支持兴建一批新工科特色专业、先进技术研究院,力争通过5-10年时间,让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40%以上。为实现这一目标,山东将对新工科专业课程开发、师资培育、实训基地建设等给予重点保障。近日,教育部公布首批612个“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山东有13所院校的20个项目上榜。可以说,当前山东“新工科”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并将成为我省高校未来专业调整的重点之一。
培育“后备军”,实施“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
对于青年人才后备军的培育,山东将每年从在读博士中挑选100名左右出国研修、100名左右参加国际学术会议。鼓励企业与高校采取委托培养、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在校学生出国研修。
此外,山东每年资助500名左右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出国进修。鼓励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牵头组织、参与国际重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近期,山东各地也相应出台细则,以临沂为例,推出青年人才“储备计划”,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每年资助50名左右高学历人才、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才、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等出国研修或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
实施“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培育高战术素养的企业家团队
经济“战场”上,企业家是开疆破土的前沿群体,为打造一批视野宽广、高战略战术素养的企业家团队,“山东人才新政20条”提出实施“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
依托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加强青年企业家接力培养,整合领军企业、知名高等学校和创业成功人士资源,建立山东省企业家培育中心,每年选拔100名以上优秀青年企业家进入中心培养锻炼、100名以上优秀青年企业家到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实践学习。打造“天下鲁商”系列高峰论坛,分领域建立常态化 “政产学研金服用”对话交流机制。
近日,淄博制定“十万企业家培训计划”,市级培训6000家企业,区县自主培训6.84万家。争取用三年时间将全市7.44万家规模以下企业家培训一遍,年内市级计划完成培训2000家。
实施“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 千名博士进企业
博士、博士后是高层次人才的储备资源。“山东人才新政20条”提出实施“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
对省内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招收的国内重点高等学校或在国际公认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排在前200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入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5万元生活补贴,最长补贴3年,出站后留鲁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省财政给予每人15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
同时,实施“千名博士进企业”行动,利用5年时间,每年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选派200名左右青年博士到企业挂职服务,支持双方联合申报省级各类科技项目、联合转化科研成果。挂职期间的发明专利应用情况和横向课题可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
地市层面的细则也相继落地,“济南人才新政30条”实施细则对在站博士后获批国家、省科研项目资助的给予1:1配套资助。日照对从事科研工作的在站博士后每人每月5000元生活补贴,出站后留在日照企事业单位工作满2年,且首次购房的,一次性给予15万元购房补贴。
实施“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 技能人才也可评工程师
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依赖于一大批高素养的技能人才,一定程度上,制造行业比拼的是一线技能人才的“匠心、匠才”,为了打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山东人才新政20条”提出实施“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
山东计划每年选派10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赴制造业强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技能研修学习。提升“金蓝领”培训项目质量,稳步扩大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范围;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建立技能大赛研究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集训基地。
技能人才也可参评工程师,给广大一线技术工作者开辟了“升级”通道,将加快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建设,为我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提供技能人才支撑。
地市层面也有相应规划落地,以青岛金蓝领培育计划为例,计划10年内新培养12万名高技能人才,支持2.4万名产业发展急需技能人才参加金蓝领提升培训,力争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0%左右,如果获得青岛市首席技师称号,每人每月可获得1000元津贴。
截至目前,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到1106.4万人,高技能人才突破290万人,山东在技能人才的培养、晋升等多方面已经形成基础势能。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最后,“山东人才新政20条”还提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培养计划”。按照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要求,山东将支持造就10名左右大家名家、10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100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学科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对引进培养的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给予每人50万元经费支持。
依托省级人才工程进行名额倾斜,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中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比例提升到25%以上,截至2017年,全省共评选齐鲁文化名家20人、齐鲁文化英才122人,其中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人才分别4人、26人。此外,山东将分期分批推荐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到党政机关、基层一线挂职。
通过以上系列举措,山东瞄准了本土人才的长线培育,在省外引才和本土人才培育上,“不偏心、不偏科”,将有利于形成健康的人才梯队和基础学科创新“原生力”,实现人才对高质量发展的长线支撑,实现人才结构的平衡发展。